欢迎登录315全国信用等级公示系统!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  官方微博
诚信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诚信文化
刘梦溪:“敬、诚、信”中的庄严

2018-07-05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些价值理念我觉得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比如“诚信”。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理念,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孟子也说,“朋友有信”。我们在《论语》和《孟子》里面可以看到,“信”被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诚”的概念,除了《论语》和《孟子》,《中庸》和《大学》讲得更集中。《中庸》和《大学》是《礼记》里的两篇文字,相传《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大学》是孔子的高足曾子所作,所以两著大量引用孔子的原话。《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是“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而想要做到“诚”,即“诚之者”,则是“人之道”。显然已经把“诚”视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问题。《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正心诚意”开始,“故君子必诚其意”、“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而且作为一个人,内有诚,外面才有信,“诚信”是连在一起的。《易经》乾卦“文言”也说:“忠信所以进德也”。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提升,忠信是前提。“忠”是和“诚信”并提的价值理念,也可以说,有“诚”才有“信”,有了“诚信”,才能做到“忠”。其实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也需要以诚信来立基,并不是对外交往就互相搞欺骗,那也容易被人识破。

  还有一个我近年研究比较多的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就是“敬”。“敬”的意思,当然包括尊敬他人、尊敬师长、尊敬长辈。但是“敬”的真正内涵,并不是对他人而言,而是指一个人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性的庄严”,指人的内在性格、性体、本性。一个人的内在性体的庄严,叫做“敬”。这个“敬”,是人之为人的最核心的精神旨归,它体现的是人的自尊、自重,自我的人性庄严。

  关于中国文化一些重要的价值理念,仔细追寻会发现,它的价值内核原来很多都与“敬”有关。譬如“孝”。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问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果真如此,那么犬马也“能养”,怎么解释呢?然后他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没有敬的话,人的所谓“能养”,跟犬马就没有区别了。在孔子看来,人的“孝”是以“敬”为旨归的,犬马则不是。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把对老人的“孝”称做孝敬,叫敬老,的确如此。

  传统社会有很多礼仪,包括家庭礼仪和朝廷的礼仪,最大的礼仪是两个,一个是拜天,一个是祭祖。拜天、祭祖都不是信仰,而是崇拜,崇拜和信仰是不同的概念。拜天是为了表达对未知的敬畏,祭祖是为了表达对血统由来的追怀和爱敬。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叫“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在祭祀的时候,你要相信神是存在的,相信神是在场的。如果你在祭祀的时候还在想:神存在不存在呢?就不会有诚敬之心,就是对神的不敬了。我们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对超自然的力量不愿意多讲话,《论语》里有很多相关的记述,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有一次,弟子的话题涉及生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显得很不耐烦。显然对生死问题,他不愿意多加探讨。但对于祭祀活动,孔子从不轻视。而祭祀活动第一需要的,是一定要秉持“诚敬”的心态。这也就是《礼记·祭统》所讲的:“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事神明”的祭之道,关键是一个“敬”字。

  礼仪不仅存在于祭祀活动,举凡社会的所有文明举措,都有一个礼仪的问题。礼仪其实是文明的指标,文明与不文明的重要区分,在于文明需要讲礼仪。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一切礼仪,如果没有“敬”,就不值得看了。所以礼仪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敬”字。我们在一些场合,需要穿合乎礼仪的服装,因此服装的作用,并不简单是为了避寒、保暖,它还是礼仪的一个标志。

  我讲的“敬”这个价值理念,是非常内在的,是人的性体的一部分,属于自性的一种庄严。孔子在《论语》里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战争当中军队的统帅被人家抓起来,或者被斩首,这个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志”是不可以被“夺”的。“匹夫”指一个平民身份的男子,不管有没有文化,地位多么普通,他的精神世界的“志”,绝不能也不应该被他人夺去。过去对“志”的解释,有的解释为志愿、选择、理想、追求等,其实不是。人的志愿选择是可以改变的,大家知道鲁迅早年学医,后来变成文学家;郭沫若也是学医的,后来成为诗人、作家等等。人的志愿或者工作方向的选择,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孔子讲的“不可夺”的“志”,必另有所指,指的是一个人精神世界不可变异的东西。

  20世纪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儒,叫马一浮,浙江绍兴人。他读书之多,学问造诣之深,当时很少有人达到他的境界。当然他学问的根基不是史学,而是儒学和佛学。马先生对孔子讲的“匹夫不可夺志”的解释与众不同。他说,什么是“志”?“志”就是“敬”。这是他的一个独到解释,这个解释启发了我。“敬”的本义,是自我性体的庄严、庄敬,也可以称做“自性的庄严”,当然不可以被夺走。这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固性,是不可以夺的。

  我讲的“敬”,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神圣的价值理念,孔子讲,孟子讲,“六经”里面讲,到宋代,程朱等大儒讲得更多更系统。而且宋儒提出了“主敬”的概念。可是在当代社会,很少看到这种庄敬和庄严了。这在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当中,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那种庄严,那种不可夺的“志”,那种不可动摇性,那种千钧之力,有时候很少看到。到底是尊严重要,还是屈辱性的获得重要?绝对不是说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保持内心的“敬”,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所以才叫“自性的庄严”。是自性,本来就有的,不是外加的。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可以保持内在的庄严。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丫头,她们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但是她们很懂得礼貌。而那些有个性的丫鬟,也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次贾赦看上了贾母的丫鬟鸳鸯,想娶她为妾,鸳鸯坚决不同意,采取很多极端的行动表示抗拒,甚至当着贾母的面剪自己的头发。后来贾母制止了这件事,使贾赦的想法没有实现,这就是鸳鸯作为一个普通姑娘其内心不可夺的“志”,也是她的“敬”,她的庄严。

  所以“敬”这个价值理念,可以说进入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而且“敬”是跟“诚信”连着的。无诚则不“敬”;同样没有“敬”,也就没有诚,也就没有信。所以要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以“敬”为带领的“敬、诚、信”,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刘梦溪,原籍山东,生于辽宁。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1961级中国文学专业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艺术美学暨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专聘教授、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华夏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日韩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常设)执行理事。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5月被聘为中华文化促进会学术咨询委员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