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项目环评打包审批,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时间节点,审批大大提速了。”日前,林德中化(泉州)气体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建国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申请的新建项目仅用了两个工作日便顺利通过了环评审批。“以前跑环评是件苦差事,现在政府给审批程序‘瘦身’,成百上千页的环评报告变薄了,企业节省不少成本。”
9月初,三明市宝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陈某某,因公司厂区北侧空地内堆放的数百个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铁桶违规倾倒,收到了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开出的罚单。他感慨:“多年前放进保险箱的环评报告,不再‘保险’了。”
“过去,企业认为通过环评审批就可以高枕无忧,有了批文就可以一纸定终身。”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为破解建设项目环评“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去年起,福建在泉州试点推行环评登记表备案事中事后监管制度。1年来,泉州开展了大约200次专项事中事后检查,撤销已环评备案登记表项目322个,占同期项目的8.1%,监管效果逐步显现。
今年,这一试点经验向全省铺开。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出台《构建建设项目全链条环境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福建环评将从“严进宽出”变为“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监管。
为降低环评审批的获取成本,《意见》明确,在已完成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自贸区、旅游度假区、重大开发区,对规划中包含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以及环境风险低、环境影响小的城市天然气供应工程、医院、学校等35类项目,福建将试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由建设单位作出书面承诺后,自行公开承诺书和符合规定的环评文件,审批部门直接作出审批决定。这意味着,越来越多项目环评将实现“立等可取”。
同时,福建推行民生工程领域“打包”审批,简化环评流程。对于点多面广的内河整治、农村公路、陆岛交通码头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推行区域“打包”项目环评服务,提高审批效率。
降低环评的审批成本,并不意味着放弃环境保护的底线。《意见》明确,福建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以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更多的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对事中、事后的监管上,绝不让环评失守。”
此外,《意见》明确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环境监管“谁来管”“管什么”和“怎么管”,厘清了责任边界,细化了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责任和网格员的巡查监督责任。规范监管程序,将监管流程细化为拟定年度方案、批后限时移交、纳入执法计划、开展现场检查、依法依规处理、规范档案管理等6个环节,对各建设项目实施闭环式常态化的全流程监督。
记者在福建“生态云”平台看到,通过监管分类表、监管内容表、网格员日常监管登记表等多个表单,环境监督员可对单个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内容进行全流程的过程管理。今后,环评审批、移动执法、信用评价、排污许可数据也将上传“云端”,发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约束作用,通过联合惩戒让环境失信者寸步难行。
为治理环评报告造假、环评机构和环评人员信用丧失等问题,《意见》提出,将重视规划环评文件质量、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的质量监管,利用“生态云”平台抽取环评文件进行抽查复核,实施靶向监督管理。
福建还将进一步严格环评中介市场管理,实行环评中介市场红黑名单制度,加大对失信环评机构和不良环评工程师的处罚力度。严重失信的编制单位,3年内将不得承担使用财政性资金的环保技术服务或环保咨询项目。信用不良的编制人员在列入失信名单期间,将被终止加入各类环保系统专家库的资格。